-由复旦投毒案说起: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怎么做人,身心健康!

  ——由复旦投毒案说起:人生最大的陷阱: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怎么做人,让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和身体
  可以活下去 ,否则遇到变局,一关过不去,就 彻底失败。
  从复旦学生下毒到中大学生自缢,虽是个案,却有共性:缺少对生命应有的敬畏,缺乏对生活必要的热情。他们或许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却没有形成成熟的人格。
  身心不健康,没考上大学就出问题(比如多起高中生弑父弑母),考上大学出问题(比如多起名牌大学生杀同学),甚至大学毕业还会出问题(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生弑母,发生在美国的北大毕业生杀死)!
  1997年5月,北京大学发生全国第二起“铊”投毒案件。此案受害人江林、陆晨光,系北京大学化学系94级的男生,犯罪嫌疑人王晓龙与江林同班不同寝室;与陆晨光同寝室不同班。王晓龙曾交待,过去江林与他关系好,后来却不理他了,所以投毒。为实验投毒量,他把陆晨光当作实验对象,也投了毒。
  王交待了投毒的一些情况后,医院对两名受害人及时用了解药,方转危为安。
  仅仅因为别人不理他,不去检讨自己,就于自己的生命前途于不顾去投毒,北大不是白考了吗?
  2007年6月,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发生3名大学生铊中毒事件。引起3名大学生铊中毒的毒源系犯罪嫌疑人常某以非法手段从外地获取的250克剧毒物质硝酸铊。 常某用注射器分别向受害人牛某、李某、石某的茶杯中注入硝酸铊,导致3名学生铊中毒。
  以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两起铊盐中毒案,2013年复旦又现饮用水投毒事件,4月15日复旦大学官方微博通报,该校在读医科研究生黄洋身体不适入院。黄洋经抢救无效,于16日15:23去世。警方在其寝室的饮水机中检出有毒化合物,经警方查明,林某因生活琐事与黄某关系不和、心存不满,经事先预谋,3月31日中午,将其做实验后剩余并存放在实验室内的剧毒化合物带至寝室,注入饮水机水槽。4月1日晨,黄某饮用饮水机中的水后出现中毒症状,后经医院救治无效于4月16日下午去世。
  上海市检察院第二分院起诉书指控,林森浩与黄洋居住在同一寝室内,因琐事与黄洋不和,逐渐对黄怀恨在心。很多二人共同的朋友事发后认为,平时根本看不出他俩关系多差,更没有直接的激烈冲突。他们作证称,林森浩平时与他人相处都可以,学业上也相当优秀,2012年还评为国家优秀研究生,林森浩在读研期间发表过8篇核心期刊级别的论文,而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硕士毕业之前,只需发表1篇。他的优秀,是典型的象牙塔式的优秀。
  因琐事而引发不满,是林森浩被控杀人的主要动机。林森浩坚持认为和黄洋没有较大个人恩怨,是个巧合。黄洋曾说了愚人节到了,自己要整人。林某某称,看黄洋样子觉得他会整自己,就想,那我来整你一下,想起以前有人用毒物整同学,也没被查获
  被告人林森浩被指控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庭审中,林森浩放弃了自我辩护的机会。在法庭最后陈述中他称,“我的犯罪根源,我的性格内向,我为人处世学习得不够,对于为人处世的对或错认识不够,我有点形成了讲话做事不计后果,遇事也选择了逃避的习惯。我也在尝试找到我犯罪根源,我这个行为导致黄洋死亡,我特别心痛,对不起他们,也对不起父母,但我一定接受法院给我的任何惩罚”。
  新华网北京2月18日电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18日就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生投毒案作出一审判决,以故意杀人罪判处被告人林森浩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林森浩被控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
  去年4月15日,复旦大学校方深夜发布官方微博,该校医学院一名医科在读研究生因身体不适入院,后病情严重,学校多次组织专家会诊,未发现病因。校方遂请警方介入。4月16日,复旦大学投毒事件受害者黄洋去世。
  警方经现场勘察和调查走访,锁定黄洋同寝室同学林森浩有重大作案嫌疑。当月19日,上海警方以涉嫌故意杀人罪向检察机关提请逮捕复旦大学“4?1”案犯罪嫌疑人林森浩。
  10月30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通过官方微博透露,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受理了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提起公诉的被告人林森浩涉嫌以投毒方式故意杀人案。
  11月27日,该案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检方指控,林森浩与黄洋居住在同一寝室内。林森浩因琐事与黄洋不和,逐渐对黄怀恨在心。2013年3月底,林森浩决意采取投毒的方法杀害黄洋。3月31日下午,林森浩从其实习过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影像医学实验室取得装有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的试剂瓶和注射器,当日17时50分许,林森浩将剧毒化学品全部注入宿舍内的饮水机中。次日上午,黄洋从饮水机中接取并喝下已被注入了剧毒化学品的饮用水。之后,黄洋即发生呕吐,赴医院治疗。
  4月16日,黄洋经抢救无效死亡。经鉴定,黄洋符合生前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致肝脏、肾脏等多器官损伤、功能衰竭而死亡。4月12日,林森浩经警方传唤到案后,供述了上述犯罪事实。
  受审时称投毒是愚人节“玩笑”
  林森浩投毒的动机以及是否蓄意杀害室友,成为当日庭上控辩焦点。林森浩当庭供认了起诉书指控其采用投毒的方法致黄洋死亡的事实,但对作案动机、目的和犯罪故意进行了辩解。
  法庭上,说及投毒缘起,林森浩表示,黄洋曾戏称欲在即将到来的愚人节“整人”,便产生整黄洋的念头,并由此实施投毒行为。他说,自己和黄洋关系一般,且无直接矛盾,只是彼此间“有些看不惯”。在他看来,黄洋聪明,勤奋好学,很优秀,但有点自以为是。
  根据林森浩的表述,他曾用“二甲基亚硝酸胺”做动物研究,且基于相关实验撰写并发表过学术论文。林森浩承认,黄洋饮用被投毒水的全程,他并未制止,且在黄洋就医接受治疗期间,亦未讲出真相。言及原因,林森浩说,黄洋喝下的被投毒的水并不多,且实验中被注射了二甲基亚硝酸胺的大鼠并未完全死亡,也让他以为黄洋能够“熬过去”。
  林森浩放弃了最后的自我辩护,但在庭审结束前,他说:“我的行为导致我同学黄洋的死亡,给他家庭带来了巨大打击。我对不起我父母近30年的养育之恩。我罪孽深重,我接受法庭给我的任何审判。”
  法院认为,林森浩系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又曾参与用二甲基亚硝胺进行有关的动物实验和研究,明知二甲基亚硝胺系剧毒物品,仍故意将明显超过致死量的该毒物投入饮水机中,致使黄洋饮用后中毒。在黄洋就医期间,林森浩又故意隐瞒黄洋的病因,最终导致黄洋因二甲基亚硝胺中毒而死亡。上述事实,足以证明林森浩主观上具有希望被害人黄洋死亡结果发生的故意。
  法院认定,林森浩和被害人黄洋均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2011年8月,黄洋与林森浩等人同住一寝室。之后,林森浩因琐事对黄洋不满,逐渐对黄洋怀恨在心,决意采用投毒方法加害黄洋。
  2013年3月31日下午,林森浩以取物为名,进入中山医院影像医学实验室,取出其于2011年参与动物实验时剩余的装有剧毒化学品二甲基亚硝胺的试剂瓶随身带离。当日17时50分许,林森浩将前述物品带至宿舍,趁无人之机,将二甲基亚硝胺投入饮水机内。
  4月1日上午,黄洋从饮水机中接取并喝下已被投入二甲基亚硝胺的饮用水。之后,黄洋发生呕吐,于当日中午至中山医院就诊。次日下午,黄洋再次至中山医院就诊,被发现肝功能受损严重。
  在黄洋就医期间,林森浩还故意隐瞒黄洋的病因。4月11日,林森浩在两次接受公安人员询问时均未供述投毒事实,直至次日凌晨经公安机关刑事传唤到案后,才如实供述上述投毒事实。被害人黄洋4月16日死亡。
  昨日一审宣判前,林森浩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案件始末和内心的想法。
  思维有点“太直”容易不考虑后果
  记者:在看守所等待宣判的时间里,你是怎么度过的?
  林森浩:一直在看书,主要是一些文学经典。因为我觉得以前读理工科的书太多,这方面读得少。我感觉我的思维有点“太直”,就是不懂得拐弯。有时候容易不考虑事情的后果,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记者:你和黄洋到底有什么样的矛盾,令你想到用这样一种方式对他?
  林森浩:其实我跟他之间没什么矛盾。回想起来,我这么做的原因可能不在黄洋方面,还是我个人没有把负面情绪调整好。这个负面情绪也不来自他人所说的被当众批评等事情,而是来自我跟宿舍另外一个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一次,我在床上睡觉,另外一个同学把脚放在床上来回动,发出沙沙的声音。我当时在睡觉,就说哥儿们你轻点,没想到他冲我说了句“没动啊”。我当时就很愤怒。那段时间一直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负面情绪。
  记者:那为什么跟别人的摩擦会牵扯到黄洋身上呢?
  林森浩:当时我在对面寝室玩游戏,黄洋过来了,笑嘻嘻地拍着我身边的同学说,愚人节要到了,要不要整人,很得意的样子。我当时看着很不顺眼,就想着整整他。正好第二天我就要去实验室,那里正好有这种化学品,就想到拿这个去整黄洋。
  记者:你预测的效果是怎样的呢?
  林森浩:就是他可能难受。我当时想的就是肚子不舒服,或者不适,具体的其实也没有去想,没想到他会死。
  记者:案发后,你观察到他有什么不适了吗?
  林森浩:(4月1日中午)他在床上睡觉,还没有怀疑到我,然后下午来找我做B超。当时我多嘴了一句,胃没有问题,肝脏也没有问题。当时觉得就过去了。后来住院了,就知道事情大了,慌了。我本来作为一个宿舍的朋友应该去看望的,但4月3日整天我都没有去看望,等着他们过来质问我,没有勇气。
  对不起父母,希望能够忘了自己
  记者:你曾在微博中表达过作为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应该怀有悲悯之心,为何在此事中却突破了这一底线?
  林森浩:底线,我觉得这些东西是需要学习的,做事的习惯方式、思维方式都是需要学习的。除非在很小的时候,在家庭环境中有强烈的反反复复的刺激,要么长大之后自己学习,必须是经过反复不断的强化。其实我父母不错,但他们是农民,知识有限。一直以来,我的成绩都还可以,可能有点自我,性格上有点孤僻。固执的人在别人看来就有点自以为是,我听不进别人的观点。
  白岩松:好,非常感谢董倩给我们带来的解析,之后要在节目当中再去看看详细对他进行的采访。其实董倩对他的采访印象让我非常深的是刚开始一两个问题,你这个10个月在干吗,我这10个月在看书,然后和别人沟通。你看什么样的书,我看文学经典。为什么要看文学经典?因为我过去理科的书看的太多了,文科看的太少,我的思维太直了。他非常冷静的在解剖自己,而且还在不断的打算完善自己的人生。从某种角度来说可惜啊,如果要是用在他的事业当中,但是一切都没法吃后悔药了,对这两个家庭来说这是个巨大的创伤,接下来关注这两个家庭。
  教育部前发言人、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民对记者表示:“以往我们更注重高大全这样的典型引路,缺乏一般人所需要的心理教育与底线教育。”而上海教育专家熊丙奇则认为采取极端方式处理室友矛盾的方式,再次暴露出学生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的薄弱,教育部门和高校应意识到,要改变这种情况,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须做大量工作。
  白岩松:您这几年一直在研究大学生各种犯罪,那么这样即便是个小概率的事件,让您去思考的东西是什么?
  李玫瑾:我认为这个案件其实最让我关注的就是,学医的学生为什么会在一个很不经意的时间,或者是一个事上出现这样的行为,所以这个案件我觉得最值得关注的是我们如何去教育成长中的青年,尤其大学生。让他们明白人生最底线的是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而一个过错可能毁掉的就是不可逆转的,就是毁掉两个家庭,而且这个情况是不可逆转的。
  白岩松:李教授一个非常有趣的巧合,今天他在接受我同事董倩采访的时候,林森浩说他过去是一个没有这方面的底线,伤害别人的身体他没当做底线,他也在思考这个问题。刚才您也再用了这个底线,这样的事情在大学生这几年的犯罪当中,在增长吗?
  李玫瑾:我认为它不是增长,而是大学生如果一旦作案,他会有这样独特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们往往表现很优秀,而且成长一帆风顺。但是在一个不经意的一个事情上却做了一个不可逆转的事情,我想现在他们肯定心里非常后悔,但是他没有机会了,所以我觉得这种案件,特别值得去告诉那些聪明的孩子,哪些行为在你的一生当中绝对不能做,一点不能碰,因为这是触及法律的问题。
  白岩松:李教授其实从马加爵的案件开始,我们就在进行这种连线,这么多年过去了,您也一直在关注这样的领域,您觉得我们的大学校园里要增加一些什么吗?
  李玫瑾:我认为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增加一些人生方面的教育,我认为其实人生教育往往源自于早年父母在饭桌上,在生活当中一些就事而谈的一些东西,那么这些东西会给孩子一些观念。但是现在社会变化很快,我们很多家庭可能这种机会越来越少,所以紧跟着要弥补的是学校的教育,那么学校教育我们现在更多的是关注孩子们的成绩和高考,但是如何告诉孩子们人生最基本的东西是什么?尤其我们最常见的人和人之间我们会有的不同,会有的差异,甚至会有的烦恼,那么在处理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我们的行为底线是什么?所以这些道理我认为应该在小学到中学就要进行教育,甚至在幼儿园要告诉孩子们可以发生冲突,但不能伤害对方的身体和生命。
  林森浩:我从前段时间恢复看书(二审律师介入后),看经典名著,如托尔斯泰《复活》。聂赫留朵夫年轻时对不起一个女孩,当他看到那女孩就愧疚,后来做了很多好事,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我现在最大的感受就是如果缺乏社会阅历,就必须有阅读的习惯。我以前大部分时间在应试教育上,文学、宗教、哲学方面的书就看了大概三本,《围城》、《活着》、《三国演义》。如不阅读书,看看电视剧也好,电视剧里也有很多人生道理。我生活太单调,除了做实验,就是运动,我记得有个师姐说我情商太低。
  新京报:你觉得自己在性格或心理方面有问题吗?为什么?
  林森浩:有点。我以前认为自己缺乏自信,反省自己不够强势,一直在纠正。我参加社团,就是为了克服内向的性格,锻炼自己。但纠正的路有点偏,开玩笑都要占上风。
  新京报:如果二审维持原判,你会把你的死归责于谁,你自己、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还是别的什么?
  林森浩:归责于自己,自己没有这种控制自己性格因素当中不好的因素、观念、习惯,自己没有主宰自己的命运。
  复旦投毒案给我们什么启示?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校对知识很重视,对成绩很重视,对有形的、可以化为利益和名声的东西很重视,唯独对道德、对做人、对无形的甚至能够影响学生一辈子的人格操守、道德规范却很忽视!即使名牌大学的学生,如果在情商不够,如果碰到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就会致人以死地,那么我们的教育又怎么说得上合格呢?
  一点琐事,哪怕心存不满,常人大概不会积怨到要毁灭别人的生命,林某的疯狂之举多少折射出其人格不健全。按理说一个复旦的硕士研究生,其智商、情商至少不会低于普通人。可是纵观林某的作案动机和过程,却有点令人难以置信。那些纠缠在人们心头的“生活琐事”,可能细琐得会被常人忽略,却也完全有可能,日积月累,形成压抑与敌视。表面上看,生活中的琐事是悲剧发生的导火索,但在琐事背后,掩盖的恐怕是个体的性格扭曲和心智不健全。我们常常说“冲动是魔鬼”,但实际上每个人心灵深处都会有“魔鬼”,只是人格健全的人知道如何用理性控制而已。
  我们对自己有时候都不了解“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许多成年人有过的经验。突然而起的愤怒、不受控制的举动从哪里来,科学似乎依然无法给出有力的解释。所谓变态行为,反社会人格、一些精神障碍用药物、心理辅导或者行为疗法都无法根治。
  人际交往问题背后是人格的缺失,而走向极端,制造校园惨案者或许存在人格障碍。中国精神心理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对“人格障碍”诊断标准为:指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病人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孩童期遭遇的精神创伤往往可影响成年后的心理。比如婴幼儿期与母亲分离、家庭感情破裂、长辈过分溺爱、不合理的教育等。还有自身性格因素,为何有的人遇到挫折可越挫越勇,有的人却从此萎靡不振,性格敏感、心思细腻内向的人更容易走极端。当今社会存在重物质、重荣誉、重外在的风气,学生只有听话、学习好、获奖多才会得到父母喜爱、社会认同,即使优秀生,有的也是心理脆弱,一旦遇到更优秀的对手就会出现心理阴暗面。
  相信很多人还记得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
  在云南大学的宿舍,连杀四名同学,当年的马加爵事件震惊全国。
  根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想不到就在美国波士顿恐怖袭击的同时,4月15日在百年名校复旦大学,又发生了类似当年的马加爵事件。该校一名在读医科研究生遭室友在寝室饮水机投毒,抢救无效,4月16日不幸逝世。
  这种不幸最深刻地打击了大家对大学教育的信心。我们难以想象是什么“深仇大恨”,竟使林某向同宿舍的舍友狠下毒手。作为复旦这所百年名校的研究生,近20年的教育难道只让他学会了使用暴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倘若培养出的学生仅有才而无德,那真是教育的悲哀。
  可能有人说这只是一种偶然,即便是在美国不也经常有大学枪击事件吗?1994年清华大学曾经发生过铊中毒事件,2004年是云南大学马加爵杀害四名同学事件,如今是2013年,几乎每隔10年,便发生一次这样的恶性校园案件。这里边有偶然的因素,但是在这偶然里,其实更是我们的大学教育、甚至是整个学生时代人文精神教育缺失的一种必然。
  在中学,我们就以分数为中心,我们几乎只教给我们的孩子怎么去考高分,其他一概不管;到了大学,很多时候,我们的教学中心也开始向急功近利的方向偏移,很多时候我们侧重于让学生怎么才能找到好工作,侧重于让学生怎么过四级、过六级,侧重于怎么让学生在大学时代多拿几个职业资格证书,而“谁的女朋友更漂亮,谁的手机配置更高,谁在学生会混得更好,谁开上了跑车,谁花钱更大方,谁的父母更有权势”也成了大学生谈论的热点话题。但是几乎没有一个大学肯专门花时间去告诉学生怎么去做人,怎么去做一个有品格的人,而这两点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本来应当是教育本身的终极目的;这种终极目的却恰恰被我们忽略,被各种急功近利的东西所取代。我们的社会所为,又给这种走偏了的大学教育找到了最好的现实例证;在这种本身错误的现实例证下,我们的教育愈发觉得自己这样搞是对的,是适合现实需要的,在一种忽略教育最本质的偏路上,越走越猛,越走越远。在这种偏路上,突然出现类似于复旦大学寝室饮水机投毒事件,也就变得正常以及一定的必然。
  虽然被枪毙了,但是马加爵们其实从来未离我们远去。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在实验室的橱窗口贴出用A4纸打印出来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几个黑体大字。这是对复旦学子们的提醒,里边何尝又没有含着深深的惋惜和谴责?
  健康的体魄,温情,善良,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但愿此类恶性事件,不再发生。
  马加爵的个人忏悔:
  夜已经很深了,面对着这高墙铁网,我无法入眠,思绪像灰。几年的大学生活仿佛就在眼前,但我此刻却是在这样一个地方。表面上看我很平静,但到了这种境地,试问谁又能做到心如止水呢?
  两个月前我的身份是一名重点大学的大学生。一名即将进入社会展示自己才能的毕业生,家人和国家都对我寄予厚望,而我本人又何尝不是满腔热血地想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一份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我的母校在整个云南省当中是名气最高、实力最强的高校,就业前景是很看好的,这些我都从师兄师妹(老乡)和老师那里打听得很清楚了,所以很多报纸上所渲染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我是从来没有感受到的。
  写到这里我真的很痛苦。可以说这“天之骄子”的身份是国家给予的,也可以说是我个人经过十二年努力奋斗而得来的,但我当初怎么就轻易地毁了这一切呢?那四名被害者也和我一样,家里都有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也和我一样经历了多少年的寒窗苦读,也和我一样对未来充满期待。但我当初怎么就那么轻易地毁了他们呢?人云:凡事都是有原因的,又说:事物的发展总有内因和外因,而内因是占主导地位的,所以现在每天我都努力思索,试图从自己身上寻求原因,一个合理的解释,但此刻我亦很糊涂,只能说当初很偶然(作者的解读:又是不知道自己怎么犯下如此大错!又是连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其实偶然的背后有必然,因为缺乏生命与人格的教育,马加爵并不是在口角之时失去控制,进而失手杀人,相反却颇处心积虑寻找机会,终于一天杀一人,连杀4人。马加爵行凶时的冷静与他的偏执和凶残形成强烈反差,说明了他人格的缺陷,这个过程绝非是一天两天,有一个很长时间的不良心态的累积以及在解决矛盾上,导致他采取这种极端的行为。几乎是所有的人都不会这么去做。马加爵与人发生的小矛盾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大家可能会经常遇到,因为矛盾可以有各种各样解决的办法,不一定非得采取这种犯罪的手段。)!
  就因为一次打牌吵架,我决定了走上这条路。现在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这是多么荒谬,多么无知啊!这是多么地悲哀,多么地残酷啊!难道生命就这么脆弱?难道这世界上就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吗?不是的!现在我是这么想的,以前也是!但是那几天我的心里只有苦恼,只有恨,诸多后果都未曾设想。很多事情来不及思考,就这样发生了。事后才知道造成的影响是多么大,才知道给亲人造成了多么大的伤害。也才明白伤心难过的远远不止我的亲人朋友。后悔啊,但木已成舟,我是无力挽回的了。我是想对整个社会说声对不起,想对那四名同学的亲人朋友说对不起,但你们会接受么?对于这么一个恶魔,你们会接受么?
  我是在农村上的六年小学,有一位老师特别严厉,自备了一小木条来惩罚学生。在众多学生当中我是最顽皮的了,但大概是四年级吧,这位老师开始对我疼爱有加了,尽管我仍然是那么顽皮,因为他发现我有小聪明。所以说,我对学习感兴趣是从那时候开始的,是拜这位严厉而又负责任的老师所赐。老师,真的很感谢您,您是我的启蒙老师啊(每个优秀的孩子都有这样的启蒙老师!)。
  唉,往事回忆起来总是那么的甜蜜。

https://51stc.com/shiti/336.html

暂无评论

发送评论 编辑评论


				
|´・ω・)ノ
ヾ(≧∇≦*)ゝ
(☆ω☆)
(╯‵□′)╯︵┴─┴
 ̄﹃ ̄
(/ω\)
∠( ᐛ 」∠)_
(๑•̀ㅁ•́ฅ)
→_→
୧(๑•̀⌄•́๑)૭
٩(ˊᗜˋ*)و
(ノ°ο°)ノ
(´இ皿இ`)
⌇●﹏●⌇
(ฅ´ω`ฅ)
(╯°A°)╯︵○○○
φ( ̄∇ ̄o)
ヾ(´・ ・`。)ノ"
( ง ᵒ̌皿ᵒ̌)ง⁼³₌₃
(ó﹏ò。)
Σ(っ °Д °;)っ
( ,,´・ω・)ノ"(´っω・`。)
╮(╯▽╰)╭
o(*////▽////*)q
>﹏<
( ๑´•ω•) "(ㆆᴗ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Source: github.com/k4yt3x/flowerhd
颜文字
Emoji
小恐龙
花!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