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ash官网 clash for windows clash
前面说了,某物的价,是某人对这个物的主观感受,而这个感受主要受到此物的有用度和稀缺度制约。要分析“价”的衡量尺度,就先要分析有用度的稀缺度的衡量尺度。
有用度:我们可以理解为通过获取此物所能带来的生理的满足、精神愉悦感,或不能获取此物所导致的生理和精神上的痛苦。能够获得的越多则有用度越高。
稀缺度:我们为获得某物所需要放弃掉的生理的满足、精神愉悦,或必须经受的生理和精神上的痛苦。需要失去的越多则稀缺度越高。(注意稀缺并不是说你当前拥有的多少,而是你再次获得的难度)
某物对于某人的价,取决于此物对这个人的有用度和稀缺度中的较低者,当然这些度是心里单位难以量化,实际的数学计算就免了,但不妨碍做定性的分析。
现在学前人定性的分析几个代表性的事物加以说明。
1.空气,空气无疑是对人至关重要的,虽然我们对其带给我们的愉悦已经没了感觉,但失去后的生理和精神痛苦无疑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空气通常情况下的稀缺度却为0,我们不需要为获取空气做出任何牺牲 。空气的价就由数值较低的稀缺度(为0)决定.
2.钻石,钻石对某些人可能不重要,尤其是那些对研究哲学和经济学感兴趣的人,但对于他们的太太和女儿可就不一样了(就如中学语文课本里《项链》的主人公),她们获取钻石的心里满足感和和精神愉悦感无疑是很强的,而获取钻石所需承受的艰巨劳力付出,稀缺性无疑很高。两个很大的数值,取最小值后还是一个很大的数值。
下面进一步说明物对人的有用度和稀缺度会受那些因素影响变化规律,以加强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力和预测力。
1.有用度:
a.出外旅游连续8个小时没吃饭,食物的有用度提升,连续吃了5个汉堡后,肚子撑得难受,这时食物对这个人的有用度又迅速下降。
b.一个原来很世俗奢侈的女孩通过学习哲学精神得到升华,钻石对其的有用度下降了,自由的时间、书籍、志同道合的朋友对其的有用度提升。
c.一个人生病了,治病的特效药的有用度提升,病好了这些药的有用度对其也降为零。
d.连续下雨,雨伞对人们的有用度提升。
1.稀缺度:
a.对于一个水下作业的人,空气的稀缺度上升,同样对于沙漠徒步旅行的人水的稀缺度上升。
b.连续下雨,雨伞脱销,稀缺度也上升了。非典来了药物消费增大变得也稀缺了。
c.你忽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并着了迷,或者是忽然陷入热恋,时间变得稀缺了(为了获取工作或与女友相处的时间,必须忍受减少睡眠的痛苦)
总结:由于外引和内因引起的个人的生理或心理变化,会导致某物对这个人的有用度和稀缺度的改变。当然外因一定要通过内因才能对这个人产生作用。如果一个人对下午要下雨的天气预报全然不知,他早上是不会知道带雨伞出门的。
在一个人的荒岛世界里,不同的“物”对这个人的价的变化是非常剧烈的,今天还稀缺的淡水,明天可能因一场大雨而泛滥成灾(水对这个人的价因稀缺性降低而降低)。今天眼看吃不掉的猎物腐烂变质明天则可能饿肚子(食物对这个人的价因有用性的人增加而增加)。
在多人组成的市场经济社会里(暂不分析部落公有制经济)不同的物对这个人的价的变动变得平稳,因为个人除了自己直接从自然界交换所需的东西外还可以同其他人进行交换,给了个人更多的交换选择项,对于一个不傻的人更多的选项意味着可以选择价最低的一种交换方式,从而从整体上拉低了获取有用资源的代价。
一个种田的农夫,如果刚好自己的地被淹,那么粮食一下子变得特别重要急需,生命尤关。如果幸好还有另外种粮农夫,那么它就可能不至于被饿死。受灾农夫为获取生命所需粮食愿意承受的代价无疑是很高的,卖妻卖女去换取生命也无不可能。幸好如果其他农夫粮食充足,堆在仓中虫吃鼠咬,并且新粮收获在望,那么粮食对于这些农夫的价很低。于是遭灾农民得以不必以其最高承受价(卖身卖女)换的救命粮。
在多人的社会里“物”对个人的价,变成了物对群体“社会”的价。某物对我的代价不再一定是我亲自从自然去交换所需付出的代价,如果某些人去和自然界交换时比我付出的代价要小很多,那么等同于此物对我的价被一个群体中的那个低价者拉低了。这时候此物对群体中每个人的价于是向那些低价者看齐。(假定信息费用为零,也就是每个人都能毫不费力的知晓此物的供需信息,这个假定很重要) 这时此物对个人的价转化为对群体的价。比如一个善于种粮食而不善打猎农夫,其本来的狩猎代价是很高的,如果一年到晚放弃种植(1000斤/人年)而从事打猎也打不到几只猎物(10只/人年)。而如果此时来了一个善于打猎的猎户(粮食100斤/人年,猎物20只/人年)组成一个小社会,那么对于农夫来说获取一只山羊所需损失的粮食是大为减少了(由100斤/只变为50斤/只),对于猎户也是这样,山羊对农夫个人的价因社会的形成,变成了山羊对社会整体的价,农夫选择更低价的方式(与猎户交换),而不再自己狩猎。
竞争和自由选择的结果是身体,智力,勤奋等特性大致相等的人,不管从事任何一个职业(假定这些职业对人们的吸引力差不多(枯燥和趣味程度程度),每个职业的性质都是用时间和自然界做交换,以劳动时间代价换物品),其所获得的实质收入都差不多,这时候物品间的相互价格会趋近于按照生产物品所用的时间相等的方式交换。如上例所述猎户抓一只羊的时间,和农户生产50斤粮食的时间相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竞争的结果,如果某一方明显再交换中占优(因为从业者少,短缺价高),就会吸引新进入者投入这一行业,最终实现产品按价值(马经里的定义)的等价交换。
总结:马经和西经的价格理论并非对立不相容的,而是可以相互解释的,区别只在于一个从微观个体为观察分析的出发点,一个是以宏观平均为分析出发点。当然也并非说两套理论完全等价,差异还是很大的,但差异并非方法上的根本对错,而同是对于特定经济局限条件的关注不同,研究深入程度不同。这些不同之处将在后面逐步与吧友分析探讨。